Page 126 - 语文出版社--小初衔接--教师指导用书
P. 126
材料对阅读的干扰。确定阅读内容后,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,达到
自己的阅读目的。
本单元选择了《竹节人》作为课文,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,引导学生体会
阅读同一篇文章,目的不同,关注的内容、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。
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、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后偷偷玩
竹节人的情景,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,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,同时也写出了老
师童心未泯的一面,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,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
来的心灵快乐。
课文共有 29 个自然段,可以分为四个部分。
第 1、第 2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,概述“我们”当时全都迷上了竹节人。这两段统
领全篇,奠定了愉快的感情基调,全文围绕“迷”这个词展开。
第3 ~ 7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,主要描述了制作竹节人的过程,表现了“我们”对
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,也能体现出“我们”对可以用简单材料制作出这一成果的
自得与满意。
第8 ~ 19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,主要写斗竹节人的乐趣,体现“我们”对此深深
着迷。其中第 9 ~ 16 自然段集中描写了竹节人搏斗中出现的各种有趣的情景,第
17—19 自然段突出表现了“我们”对斗竹节人的入迷,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游戏的乐
趣。首先,竹节人会没完没了地对打,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,就呆头呆脑地挨揍,
简单的玩法折射出的是单纯的喜爱与纯粹的快乐;其次,“我们”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制
作武器,创造名号,使竹节人显得更加神气威武;再次,同学们玩得入迷,忘记上课,
侧面烘托出竹节人游戏带给“我们”的快乐与满足。
第 20 ~ 29 自然段为第四部分,主要写“我们”上课时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了,
老师没收了我们的玩具,下课后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痴迷地玩起来。一方面说明了老
师童心未泯,另一方面从侧面说明了竹节人的吸引力。
思考练习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明确:“有目的地阅读”,首先要快速读全文,找
到相关内容,其次要针对相关内容开展细读,提取关键信息或者感受体会,然后还
要根据任务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,理清层次。不同的阅读任务,所关注的内容应该
有所不同,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。
教学目标
教学目标
1. 借助课文中的注音,用普通话熟练朗读课文。
2.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,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。
3. 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,完成阅读任务。
123
衔接教材教学指导手册--8-23--1改.indd 123 2021/8/31 9:06: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