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4 - 语文出版社--小初衔接--教师指导用书
P. 104
的描写。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。
(设计意图: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阅读实践,因此
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,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
念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教师要择机指导重点词句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蕴含在细节和场景中的细腻
情感。)
(四)小组合作,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
1. 布置学习任务: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学习,想一想:“我”看到、听到了什么?心
情如何?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?
提示:小组选择场景后,教师要注意是否每个场景都有至少一个小组选择,避免
出现遗漏。
2. 引导学生迁移上一环节中总结的方法,小组合作学习。
3. 全班汇报交流,教师适时引导点拨。
(1)“寻找母亲”的场景
汇报交流时,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,体会“我”的心情。
① 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“妈——”?想象“我”喊母亲的时候,语气会是什么
样的?
② 第 16 自然段中的“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,头凑到缝纫机板上”这
句话为什么不直接说“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,头凑到缝纫机板上”?
③ 结合第 16 至 19 自然段,说说:“我”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?反复
出现“我的母亲”,你能感受到“我”怎样的心情?
预设:
① 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看见的和感受到的,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母亲工作有
多么辛苦。
② “我”重复两声“妈——”的呼唤,语气中应该是带有疑惑的。因为在那么拥挤、
嘈杂的环境里,人人还戴着口罩,“我”很难一下子找到哪个是自己的母亲,所以一
开始喊“妈”的时候没有那么确定。
③ “背直起来了,我的母亲”“转过身来了,我的母亲”这几个分开的动作描写,
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,身体已经麻木僵硬的状态。“我”当时的心
情是震惊的、心疼的。
④ 结合“头凑到缝纫机板上”的“凑”这个动词,我更能体会下文写到的“一对
眼神疲惫的眼睛”是什么样子的。
教师点拨重点:
① 作者写“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,头凑到缝纫机板上”,而不是“看
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,头凑到缝纫机板上”,是因为在阴暗、狭小、嘈杂的
101
衔接教材教学指导手册--8-23--1改.indd 101 2021/8/31 9:06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