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40 - 语文出版社--小初衔接--教师指导用书
P. 140
蔡元培:鲁迅先生的创作,除《坟》《呐喊》《野草》数种外,均成于一九二五年
至一九三六年中,其文除小说、书信一种外,均为杂文与短评,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
多作品,他的感想之丰富,观察之深刻,意境之隽永,字句之正确,他人所苦思力索
而不易得当的,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,这是何等天才!何等学力!
陈独秀:“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,而是个人,有文学天才的人。”
毛泽东(无产阶级革命家):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,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。
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。”
资料 3:中年闰土资料
在《故乡》中,闰土听说鲁迅从北京回来,一定要见他一面。在收到周家的信几
天后,闰土带着自己的小儿子走进了周家的大门。鲁迅十分热情地迎上去,见到的却
不再是少年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。
几十年的农民生活,压在他身上的不仅是贫困,还有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因袭重
担,种种现实因素,让他成了如下一副形象“头上是一顶破毡帽,身上只一件极薄的
棉衣,浑身瑟缩着;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,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,像
是松树皮了。中年闰土变得可怜而谦卑,他恭恭敬敬地对鲁迅叫了一声“老爷!……”
这让鲁迅打了一个寒噤。儿时美好的回忆,一下子被拉回了现实。关于少年闰土的活
泼善良,机灵勇敢都成了一个遥远而瑰丽的旧梦。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,而在环境中
成长起来的少年闰土,压根无法超脱时代在他身上烙下的印痕。中年闰土成了一个老
实巴交的可怜农民,这是他无法反抗的命运。闰土来周家,并没有空手而来,因为家
里穷,他只能带一点自家晒的干青豆。鲁迅问他的境况,他摇摇头,说:“非常难。
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,却总是吃不够……又不太平……什么地方都要钱,没有规
定……收成又坏。种出东西来,挑去卖,总要捐几回钱,折了本;不去卖,又只能烂
掉……”一个“难”字有两层意思,第一层,说的是闰土此时面临的生活艰难;第二层,
则是映射包括闰土在内的旧式农民在特殊年月遭受的苦难:多子,饥荒,苛税,兵,匪,
官,绅,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。
资料 4:《少年闰土》创作背景
《少年闰土》创作背景
因为在衰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,农民生活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、愚
弄、毒害的环境下。作者于 1919 年回故乡期间,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
酷现实,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,所以写出了这篇
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。
少年闰土: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朴实、健康、活泼、机灵、勇敢、聪明能干、见多
识广、害羞的农村少年的形象。
“我”:是一个少爷,幼年时家境不错,后家境开始衰落,长大后因此离开家乡出
外打拼。在步入中年后返乡,在准备接走家人时碰到了闰土。
137
衔接教材教学指导手册--8-23--1改.indd 137 2021/8/31 9:06:55